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指出:“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正确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现实价值提供了思想指导。尤其“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是巩固文化自信自立的历史必然。因此,以提高生产力水平和社会文化认同需求为切入点,深入探究中华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必然性与实践方向,是回答时代问题、促进历史融合的必然选择。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我们的结晶,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内容,同时包含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其他文化形态。
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中华民族历史上以家庭为最小单位的相对稳定的生产方式为主导,这一生产方式在满足人民生产生活要求的同时,为中华文化的产生、发展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在中华民族农业生产方式带来的稳定内核与强大包容性的共同作用下,外来文化在交流碰撞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实现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多元并存,中华传统文化的稳定内核与强大包容性,使之能够在制度变革、朝代跨越的历史变迁中不断沉淀,能够在波涛汹涌、风高浪急的冲击中岿然不动。
中华传统文化绵延不绝,其发展与创新始终立足中国社会存在。迈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以唯物史观科学分析中国实际,提出诸多符合中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文化思想,既传承历史文化,又融合现代文明,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人民共同发展,以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坚实的文化基础和独特文化内核,着力推动具有现实价值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现代化
文化是社会经济、政治的集中反映。新航路的开辟开启了全球化进程,人财物超越地域限制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带来了经济贸易繁荣、生产方式剧变与交流融合扩大,同时引发了世界文化洪流的冲击,尤其是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实力,将其主张作为所谓“普世价值”,导致世界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合理。中华文化要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必须坚守住中华传统文化这个源头活水,坚守住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站到新的历史起点,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显著提高,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我们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物质文明极大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极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是中华民族的“根脉”,是中华民族保持生命力的精神支柱、保持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只有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价值。
在新时代,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与此同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中,增添了高质量的文化认同需求。在新时代,我们要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基本准则和必由之路,在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中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人们精神文化需要相契合,推动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传承和弘扬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协调、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以滋养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提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力量。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自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内在动力和根本保障,必须把握好这个关键手段。
要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文化建设工作的全面领导。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握正确方向,小切口、深探究,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现实价值和实用意义的精华,赋予其时代内涵与全新形式,把蕴含家国情怀和文化精髓的故事讲生动讲精彩。运用好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凝聚力量推动文化制度改革,为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奠定制度基础。
要做好思想文化宣传工作,营造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氛围。人民群众是文化的主体,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要让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有机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尤其要用好重大庆典、传统节日等优秀载体,借助主流媒体、先进科技等有效手段,带动人民群众在饮食、服饰、礼仪中感受和认同中华传统文化,引导人民群众在真听、真看、真做中接受和内化中华传统文化,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身文化主体性。
要深挖古籍思想精华,筑牢中华传统文化自信自强根基。古籍是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见证,凝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力、向心力、价值观,象征着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之源,能为中华民族创造灿烂历史、面向辉煌未来提供庞大精神力量。要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要坚持从古籍中汲取养分,植根本民族文化沃土,立足中国具体实际,坚持独立自主、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推陈出新,开放包容,与时俱进,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与繁荣。
http://news.cnchu.com/jzrb/wap/html/2023-12/09/nbs.D421000jzrb_A001.htm#nw.D421000jzrb_20231209_5-A003.htm?time=1702097285696(作者单位:新葡的京集团3512vip 贾廷秀 李茜茜 )